近日,“新天地”內40家原先采用全外文或中文繁體字的店家招牌,均配上了一塊古色古香、銅質澆鑄的中英文對照副牌。無獨有偶,淮海路商業街上30多家國外品牌專賣店內,也統一在玻璃櫥窗一角擺出一塊透明標牌,上面注有該品牌所屬“國籍”。10月底,盧灣區語言文字委員會辦公室聯合區商委為不規范店招增設了統一的中文簡體銅牌,此舉一出,立即引來了爭議。為此,記者于昨日進行了實地采訪。
正在“新天地”觀光的一隊旅行團隊中,40多歲的福建游客王建豪高興地對記者說:“有了這塊指示牌,我們外地游客就不會因為看不懂招牌而止步不前了。”而在淮海路,20多歲的女大學生陳杰似乎對透明指示牌很感興趣,“能知道這個品牌的‘娘家’,挺好的”。盧灣區語言文字委員會辦公室負責人陳群告訴記者:在區內主要商業景點設立統一規范的店招,其初衷還是為了方便游人和百姓,也希望能借此引導全社會規范運用語言文字。從逐一動員商家、翻譯規范店名,再到制作風格協調統一的招牌等,這項“工程”并不輕松,足足花了十個月時間。但銅牌一掛出,確實受到了相當一部分人的認可和歡迎。